醫藥網9月30日訊 9月24日,根據事先通知,25個藥品的4+7第二輪招標報價按時進行,第二天隨即官方公布招標結果,擴量帶來的價格降幅依然遠超行業預期。4+7擴面帶來的震撼正在隨著時間慢慢消散,但是,除了相關藥品的制造商,原材料供應商、醫院、藥店…它對產業鏈各個環節帶來的深刻影響即將慢慢顯現。
1. 仿制藥制造商:一標定勝負?更多的挑戰還未到來
4+7擴面對相應制造商的影響最為直接,有喜有憂。信立泰在自己的重磅產品氯吡格雷上競標失敗,京新藥業也在自己上輪“4+7”中標的產品瑞舒伐他汀與氯胺地平本輪雙雙競標失敗,導致9月24日中午股價閃崩;而華海藥業在七個品種競標成功,當天股價上漲約3%。9月24當天相關企業的股價變化直接體現了各自上市公司本輪競標結果。
圖表1. 相關醫藥企業9月24日股價變化
集中采購對仿制藥制造商的影響絕不僅僅限于9月24日的股價上。
對于中標者,獲得在全國迅速推廣自己產品的機會固然可喜,但是未來挑戰依然極大。產品的高毛利已經一去不復返,在極低的價格下,成本的控制成為企業盈利的關鍵。在此形勢下,原材料價格的波動、對管理費用的控制等將極為關鍵。而市占率的迅速提高,對公司的產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另外,產能的擴大意味著務必要保證下輪競標的萬無一失,企業未來的不確定性依然很大。
而本輪沒有中標的企業更是面臨著生死抉擇。嘉林藥業作為上輪阿托伐他汀“4+7”集采中標企業,本輪卻失標,未來產能如何規劃?氯吡格雷作為信立泰的重磅產品,本輪失標意味著未來幾年失去該產品大半的市場,企業何去何從?可以預見的是,短時間內,這些企業會更加重視集中采購區域以外的市場,如零售藥店、私立醫院甚至海外市場。
未來隨著對更多品種的集中采購,仿制藥制造商洗牌加速的趨勢明顯,更多的挑戰即將到來。
2. 原料藥供應商:集中度有望迅速提高,即將成為重點客戶的并購目標
我國制藥制造商數量多、規模小的現象一直存在,原料藥供應商對應的客戶相對分散。隨著一致性評價以及“4+7”的擴面,仿制藥制造商數量減少的趨勢不可避免,而相對應的原料藥供應商集中度提升也是理所當然。
另外,對原料藥的把控將是未來仿制藥企業的重中之重,仿制藥制造商有望掀起對原料藥供應商的并購潮流。從本輪“4+7”擴面的競標情況來看,掌握原料藥就掌握著競標的主動權。如共有6家企業競標的瑞舒伐他汀,本次中標的3家企業海正藥業、山德士以及正大天晴均有相應的原材料生產線,氨氯地平中標企業蘇州東瑞、揚子江藥業同樣有原料藥生產線。這主要是原材料制劑一體型企業對原材料的價格波動風險把控明顯更有優勢,從而對相應藥品的價格預估更有底氣。已經有專家指出:“企業未來的競爭是產品結構的競爭?!币虼?,可以預見的是,仿制藥制造商對原料藥供應商的并購潮流即將興起。
3. 流通企業:競爭殘酷程度堪比制造商,成本控制成為重中之重
上游制造商集中度的提升無疑會提高對下游流通企業的議價能力,而由于制造商毛利率的急劇降低,對流通企業的價格要求也會提高。流通行業的成本控制將會成為重中之重。
可以預見的是,由于是全國性的集中采購,區域性的流通企業的生存壓力將會變得更大,行業的集中度提升會更加明顯。
4. 醫院:醫藥分流、處方外流加快,醫院公益性有望提高
由于帶量采購與醫藥分流、處方外流在醫改方向上是趨同的,“4+7”擴面對醫院的影響無疑也會極為深遠。
長期以來的“以藥養醫”,藥品制造商與醫院已經形成相互依存的關系,這是醫藥分流、處方外流進展緩慢的根本原因。
“4+7”帶量采購后,仿制藥制造商無動力也無利潤空間付出額外的銷售費用,醫生開處方的動力將會急劇下降,處方外流的最大阻力也將不復存在。未來,更多藥品品種有望從醫院流出。
另外,隨著集中采購的推進,醫院從仿制藥制造商獲得的收入迅速變少,加上藥品零加成等政策的推進,藥房可能成為醫院的成本部門,醫院獲得醫藥分流充足的驅動力。
隨著醫藥分流、處方外流的實現,醫生失去開更多藥品的動力,醫院的公益性有望提高。
另一方面,伴隨著藥品價格的下降,診療服務費用將會提升以彌補醫院的收入,掛號、手術等價格必將提升。
5. 零售藥店:短期影響可控,長期面臨重大機遇
“4+7”擴面對零售藥店帶來的影響同樣深遠。
短期來看,由于價格傳導,零售行業的銷售額會受影響,但是比例較低?!?+7”集中采購的25個藥品在公立醫院端降價,盡管在零售藥店的價格有望隨之降低,但是,依然無法阻止醫院與零售藥店之間相應藥品價格的倒掛,零售藥店短期內必會有一定影響。但是,根據中康CMH數據,現在推行集中采購的25個品種2018年在零售藥店中的銷售額為185億元,占2018年零售藥店總營業額3842億元的比例還較少,僅僅4.82%。而由于處方藥是低毛利甚至負毛利銷售,營業利潤的影響會更少。
另外,隨著集中采購競標價格的下降,中標廠家與零售藥店的價格必然會有所調整。零售藥店對于醫藥制造商的議價能力將顯得更為重要,零售藥店龍頭有望憑借規模優勢拉開與單體藥店或小型連鎖的優勢。
最后,隨著集中采購的擴面,無論本輪競標中標與否,公立醫院端的銷售對于廠家來說不確定性會變得極大,其對零售藥店端的渠道需求將會增強。對于未中標廠家來說,短時間內失去廣大的市場而產能依然存在,必然會尋找其他渠道彌補;而對中標廠家來說,產能與市場占有率在中標期間會迅速擴大,但是未來競標的不確定性必定會促使其提前布局零售市場。
集中采購前,零售藥店與廠家一般會通過經銷商合作,集中采購后,廠家必然有意愿與藥店龍頭進行更加直接、全面的合作,而且藥店對廠家的議價能力必然提高。
長期來看,市場規模隨著醫藥分流、處方外流而迅速增大,醫藥零售行業發展前景更加清晰?!?+7”擴面必然促進醫院端的醫藥分流、處方外流,作為院外的主要市場,零售藥店直接受益。
在處方藥流出的確定性趨勢下,零售藥店的承接能力為監管機構、行業專家所擔憂。加強服務能力以承接外流處方是零售藥店的必經之路,其中執業藥師的配置數量是藥店服務能力的重要指標,監管機構對此的要求必然會不斷強化。另外,處方藥流出,必然會有相當一部分藥店難以達到服務要求,藥店的分級也會水到渠成。